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

原始痛點-激痛點-運用球的推揉

1940年代,美國女醫 Dr. Travell 首先提出"肌激痛點"這個名稱
認為是肌肉組織因受到傷害或過度使用後引起的局部肌肉收縮的小結節
由實驗證實,「肌激痛點」是由不正常的感覺神經末稍及不正常的「肌終板」所構成,由於神經末稍之乙醯膽鹼過量游離而形成「肌緊繃帶」,再經由周邊神經敏感化的過程,把訊息傳回脊髓,慢慢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的神經連結,稱為「肌激痛點神經連結」;
也就是說,只要外界神經傳來一點小刺激,就可以引發整個系統興奮,傳至大腦皮質產生痛覺
若是在「肌激痛點」上針刺或注射,亦即局部刺激痛受器,訊息傳回脊髓後,可將「肌激痛點神經連結」破壞,而達到立即止痛的效果